經過一年的養殖周期,昆山市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交出了一張極具“含金量”的成績單: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模式得以試驗,特色苗種、生產標準、產業融合全面示范。塘間測產顯示,部分試驗池塘雌蟹規格達4.5兩,雄蟹規格達5.5兩,較常規養殖增重率近25%,有力推動了我市大閘蟹品質和效益提升。
為健全技術創新體系,加速科技成果轉化,2020年12月我市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,共建昆山市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。研究院基地位于陽澄湖大閘蟹的故鄉——巴城鎮,基地總面積440畝,全面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、水質安防等一體化信息中心等,高標準實施大閘蟹產業的研究與示范。
開展大閘蟹產業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模式“三新技術”的研究,是研究院承擔的重要職責和功能。2021年以來,基地先后引進“長江3號”“申江1號”“江海21”等河蟹新品種和新品系在基地試驗推廣。尤其是早熟新品系“申江1號”,可比常規品種提前2周左右上市,搶占中秋和國慶雙節市場高峰期,有效彌補本地市場高品質河蟹的空缺。
在養殖示范過程中,研究院還引入了苦草種植技術?!靶反笮。此荨焙有佛B殖的成敗與水草的好壞息息相關,我市大閘蟹養殖通常以伊樂藻為主要栽種品種,但其不耐高溫,尤其今年夏季持續高熱,易造成大面積水草衰敗、水質惡化,導致河蟹患病甚至死亡。研究院試驗種植的苦草,具有耐熱抗寒的屬性,通過與伊樂藻混種,可以有效調節水質,降低高溫熱害對河蟹的影響。
研究院相關技術人員 王昌勃
雌雄分養也是我們重點試驗的一種新模式。雌蟹、雄蟹個體大小、成熟時間、營養組成與需求有差異,通過分塘分養,可以根據個體生長科學投喂、育肥,實現雌蟹早成熟、早上市,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。
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。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成立后,結合昆山養殖現狀出臺了《高品質河蟹池塘生態養殖技術規范》,進一步規范河蟹池塘生態養殖生產,確保生態養殖的河蟹具備“金爪黃毛、青背白肚”的高質量特征,達到生態、優質、高效、統一的質量標準。同時,制定出臺《陽澄湖大閘蟹品質等級評定技術規范》企業標準,規范商品蟹品質等級評定的范圍、等級評定指標、檢驗方法、檢驗規則以及商品標志、包裝、運輸等技術要點,推動昆山陽澄湖大閘蟹產業鏈標準化的實施。
研究院院長 任黎華
科學養好一只蟹,研究院還將進一步發揮所長,以項目為依托,加強科研攻關。
去年研究院公開征集大閘蟹新品種研發等23項實用性、創新性、先進性產業合作研發項目,目前第一批7個項目已成功立項。研究院將以打造一流的大閘蟹產業科創中心為目標,以推動大閘蟹產業迭代升級為導向,力爭培育一個大閘蟹新品種,建立一套標準化大閘蟹綠色養殖體系,打造一個尖端大閘蟹品牌,扶持一批大閘蟹深加工企業,深度對接二三產業,進一步提升全產鏈標準化水平,打造產業發展院地合作新標桿。